最近相比 $ETH 的穩健上行, $SOL 的表現略顯拉垮了些。$4,300 vs $175,這個價差背後藏著什麼玄机?我個人理解,深層次是一場關於「誰才是機構寵兒」的暗戰: 1)ETH 已經拿到了進入傳統金融世界的「通行證」——ETF 獲批後累積淨流入已超 10B 美元,場外資金可以合規入場,這相當於給機構開了一扇正門。 而 SOL 的 ETF 申請還懸而未決,現實狀況就是有資金管道差,直接影響了價格表現。當然,這也可以解讀成 SOL 還存在補漲的空間,畢竟 SOL 的 ETF 並非完全沒戲,只是需要更多時間走合規流程。 關鍵是,ETH 微策略已經在 SharpLink、BitMine 等美股上市公司的購買力下,已經有一定機構 Fomo 示範效應,會帶動更多企業 Treasury 資金配置,這會給 ETH 製造龐大的華爾街場外資金動能; 2)目前 ETH 和 SOL 的穩定幣規模差異還狠懸殊,數據是 137 B VS 11B,大家一定很疑惑,又是美國藍血基因,又是鏈上納斯達克,為啥這一波美國穩定幣政策引導的穩定幣大戰,Solana 掉隊如此嚴重? 其實也不怪 SOL,背後是鏈 infra 去中心化、安全性以及流動性深度的終極考驗,以太坊上 USDC(655 億)、USDT、DAI 三駕馬車牢牢把控著穩定幣市場,這背後是 Circle、Tether 等機構對以太坊網絡的絕對信任; 雖說 SOL 背後的 VC 都是美國資方,但華爾街這幫新機構買盤可能顧及不了那麼多,只看現實的數據差就可以了,這可能是 SOL 短期無法抹平的數據規模差異。但,客觀來說,SOL 的穩定幣增速其實不錯,包括 PayPal 的 PYUSD 也選擇在 Solana 重點發力,都給了不少想像空間,只是還需要耐心; 3)曾幾何時,SOL 的鏈上經濟活力爆表,PumpFun 日交易量破千萬美元,各種 MEME 土狗滿天飛,但問題是,現在還處於大機構的籌碼積累期,大資金更看重的是合規通道、流動性深度、安全記錄這些「硬指標」,而不是鏈上有多少個 MEME 在 PVP。 換句話說,現在還不是散戶主導的 PVP 敘事周期,反過來想,這種鏈上活力恰恰是 SOL 的差異化優勢。等市場周期轉換,散戶 FOMO 重新點燃時,SOL 積累的這些創新玩法和用戶基礎,可能會成為下一波行情的引爆點; 4)作為 SBF「親兒子」的 SOL,或許還在受 FTX 崩塌效應的影響,從 260 美元跌到 8 美元的慘狀還歷歷在目。雖然技術上 SOL 已經完全獨立,但在機構記憶裡,這種關聯性就像個疤痕,時不時會被拿出來說事。 況且,能從 8 美元漲回 175 美元,本身就證明了 SOL 生態的韌性。那些在最黑暗時刻還在 Build 的團隊,成了 SOL 重新構築公鏈長城的新力量,這種浴火重生的經歷,長期看可能是好事; 5)ETH 走的是 layer2 分層路線,雖然被詬病流動性割裂,但這恰恰符合機構的風險隔離需求。而 SOL 的一體化高性能路線,所有東西都在一條鏈上跑,這種「All in One」的模式在機構眼裡反而是風險集中。 所以你看,Robinhood 牽手 Arbitrum 就是個例證,用機構視角來看,ETH 的高 Gas 缺點反而成了篩選高價值交易的優點,雖然和 Mass Adoption 背道而馳,但現在主旋律談的又不是 Mass Adoption,是誰能得華爾街機構寵的遊戲; 6)最後要補充一點,就是時間共識累積差異了,ETH 有 9 年歷史,SOL 才 4 年,雖然 Jupiter、Jito 這些原生項目已經展現出世界級的產品力,但和 Uniswap、AAVE、MakerDAO 等這些 DeFi 巨擘比,其背後存在的市場教育、生态沉澱和信任積累的差距。 總之,E 衛兵的苦痛記憶沒准在一場市場新 Fomo 下會滋生一波 S 衛兵出來,但這場較量在我看來本質就是機構敘事和散戶敘事階段性的錯配,無它。畢竟,ETH 也不是一天建成的,而 SOL 的成長速度,其實已經相當驚人了。
查看原文
6.44萬
91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